一、大选背景与移民政策核心分歧
2025 年 5 月 3 日,澳大利亚将迎来三年一度的联邦大选,移民政策成为两党博弈的焦点议题。当前执政的工党与在野的自由党 - 国家党联盟(Coalition)在移民政策上呈现显著分歧:
自由党 - 国家党联盟:提出 “两年内削减 25% 永久移民配额” 计划,将年度配额从 18.5 万降至 14 万,第三年恢复至 15 万 - 16 万。同时计划禁止海外买家购房、限制国际留学生人数上限,并强化技术移民打分制。
工党:主张维持现有 18.5 万永久移民配额,但计划将 2025 年净移民人数从 51 万削减至 25 万,重点收紧临时移民(如留学生、临时工签)。
信息来源:https://www.skynews.com.au/
二、移民政策调整的经济与社会影响
1. 劳动力市场:紧缺与过剩的双重挑战
a. 技术移民缺口:2023-2024 财年,技术移民占永久移民配额的 72.2%(13.71 万),但医疗、教育、建筑等行业仍面临严重短缺。例如,注册护士年度批签 9813 人,软件工程师 4243 人,但行业需求缺口达数万人。
b. 临时移民依赖:澳大利亚当前 51 万净移民中,临时签证持有者(如留学生、临时工)占比超 70%,他们填补了零售、餐饮等低薪行业的劳动力空白,但也加剧了住房和公共服务压力。
2. 经济贡献与争议
a. GDP 拉动:移民对澳大利亚经济增长贡献显著。2024 年,移民拉动 GDP 增长 1.4 万亿澳元。但批评者指出,移民涌入导致人均 GDP 连续两年负增长,掩盖了本地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。
b. 薪资门槛上调:2025 年 7 月起,技术移民薪资门槛将升至 7.65 万澳元(核心技能)和 14.12 万澳元(专业技能),且需匹配市场工资水平,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担保能力下降。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pexels.com
三、政策调整的行业影响与数据支撑
1. 传统技术移民:从 “广纳” 到 “精选”
a. 职业清单变化:2024 年技术移民职业清单新增 70 个职业,包括人工智能、可再生能源技术、老年护理等领域。但传统热门职业如会计、IT 程序员的获邀分数仍居高不下,2024 年 189 签证分数达 70 分。
b. 区域政策倾斜:偏远地区移民配额占技术移民的 26.6%(3.23 万),494 偏远地区雇主担保签证未设职业限制,但需在指定地区工作 3 年。
2. 创新人才移民:NIV 签证的机遇与挑战
a. 国家创新签证(NIV):取代原 GTI 签证,2024-2025 财年配额 4000 个,截至 2025 年 2 月已使用 2000 个。该签证无年龄、语言限制,优先支持人工智能、健康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,是目前一步到位拿澳洲绿卡的快车道,但需证明对澳洲经济的 “高附加值贡献”。
信息来源:https://immi.homeaffairs.gov.au/
3. 创新投资移民:NIV创投赛道新方向
a. 国家创新签证(NIV):2024年12月7日官宣时,就已经公布会有杰出人才和创新投资两个赛道,但是创新投资的具体细则由各地州政府商议,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。4月29日,昆州在官网公布创新投资赛道州担保细节要求后秒删,称为误操作,并非终版,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出趋势。创投赛道更偏向高新领域的风险投资,而非传统投资移民中的政府债券或房地产等低风险领域,州政府会需要申请人把创投内容与本地产业结合,更有效地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。
信息来源:https://www.tiq.qld.gov.au/
*注: 对于2024年5月政策一刀切关停的传统投资移民,澳洲政府认为其资金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或创新产业,对长期经济贡献有限,而且大量资金流向被动投资(如债券),未带动本地就业或技术升级,与政策初衷背离。从数据上来看,目前澳洲对于传统投资移民态度较为消极,移民申请审理周期比较久,部分甚至长达3-5年。
四、未来政策走向与环球律师建议
1. 2025-2026 财年配额预测
a. 自由党若胜选,可能将永久移民配额稳定在 15 万 - 16 万,技术移民占比维持 70%。
b. 工党可能维持 18.5 万配额,但进一步收紧临时移民,优先处理家庭团聚类申请。
2. 申请人应对策略
a. 传统技术移民:关注州担保政策(如维州优先建筑、教育行业),提升英语成绩(雅思 7 分可加 10 分)。
b. 留学生:选择偏远地区院校(如南澳、塔州),利用 491 签证额外加分机会。
c. 创新人才移民:把握 NIV 签证窗口期,尽快递交。
d. 创新投资移民:静待州政府官宣细则,投资方向按照官方趋势进行调整。
结语: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发展
澳洲移民政策的调整本质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博弈。自由党试图通过 “刹车” 缓解社会矛盾,而工党选择 “换挡” 维持经济活力。无论大选结果如何,移民政策的核心逻辑已从 “数量扩张” 转向 “质量优先”。对于申请人而言,精准匹配政策导向、提升个人竞争力,将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。